Giter VIP home page Giter VIP logo

gitblog's People

Contributors

actions-user avatar uniqueclouds avatar

Watchers

 avatar

gitblog's Issues

去看Live吧

看到了难得的live的狂欢,每天6支乐队,连续两天,在一个危险的日期。
表情银行,缺省default,国足。都是好乐队。
今天又听了好几遍平原,还去看了一下一个简短的幕后纪录片
还在思考与挑选文中结业典礼的关键词ing。又找到一个——平原

“平原对你来说象征什么?”
或许每一个人都会踏入平原,
它是一片迷惑的困境,
它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边界,
它是令人平静的心灵境地,
它是获取希望的净化之旅。

存档:十五期班会上的发言稿

十五期班会讲稿

文化**13期学员 陈云奇

大家好,我今天来分享一些抽象的文中生活指南,大部分是我的愚见和偏见,请大家辩证地听取,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帮助。

1. 从分科化回归到人文教育

在现代大学体系下,分科化专业化成为常态,特别在理工科话语权占据主流的浙大,我们从入学以来就受困于要选什么专业,专业的发展路径,未来前景,等等。仿佛专业是一切的解,而我们成为了被专业定义和限制的人,追求和攀比绩点,在单一的向度上前行。
在文中,专业不再是唯一的向度。从面试开始,我们就在尝试让大家剥离开学科专业,看看除此之外你本身还有什么。文中很自然是个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的地方,是回归对人本身的关心和发现的地方。
在此,我要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进入文中的各位想必都是有想法有个性,觉得自己有那么点与众不同的人。每个人都想必听过一句话或类似的话:“成为你自己。”
然而,成为你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叮嘱我们“不要成为别人”吗?因为与人雷同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吗?或者,这句格言是在呼唤我们特立独行,依照自己独特的想法来生活吗?可是“自己独特的想法”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如何获得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在文中,当你遇到那么多优秀的师长与同侪时,你该如何保持清醒,不迷失自卑,明晰自己的定位?
这可能会是你在文中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2. 公共性

进入文中,一部分可能已经或者在将来产生私人性质的朋友关系,但也许有一部分不会;有可能交到一批知己好友,但也可能不会。可能会是志同道合的,也可能会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这都是在文中的常态,我们曾绘制过文中某期的政治光谱图。「公」与「私」的纠缠是在文中脱离不开的一件事,个人性与公共性是不排斥的,但也许私人性就不再是可公开讨论的了。
无论如何,我觉得在文中的场域中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的。
组织活动也好,建的各种兴趣打卡群也好,不应该仅仅是私下小圈子的行为,还应是具备开放性的,是可以让其他人加入参与的。我们是自由而平等的一群人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合作,基于公认的共识,为了一些共同的目标而互动。
共识如何形成?我不会幻想一进入文中这些共识就默认存在了,它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与碰撞,从文本、时事、生活中的融汇中,在此之上促进大家形成交叠的共识,扩充彼此的视角(vision),才得以形成杜维明先生所说的“信赖社群”。
我也不奢求某一套价值成为覆盖所有人的价值,文中从来不是单中心制,也不希望仅有一个人或者一种人占据中心,我们每期都会有不同的圈层,形成不同的漩涡——一个多中心的文中。作为一名文中人来说,绝对不能局限在一个漩涡中,你应该成为诸多集合的交集。
当然,文中通过它的课程设置,也许提供了一套弱预设的整全性价值,但是在价值多元成为现实的当下,你有权利去选择和思考属于你自己的那套整全性价值。
基于文本(或者说语境)的对话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无法单单依靠自己来构成自我,形成有意义的独特性标准。自我的理想是在对话关系中塑造的,在文中,也许我们都会经历持续不断的批判性的自省,才得以真正察知自我的追求。如果你在文中生活得太过舒服,那么你可能要警惕一些了,你可能还只是浮于表面地在文中;如果你在文中生活得太不舒服,那也许你需要适当疏离一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和思绪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

  1. 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房,多与他人交流相处,敢于提问,再学会提问;
  2. 打破自我的壁垒和局限,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
  3. 多读书(各种方向的书)沉淀和深化自我的思考。

另外,还请大家意识到一点,身处国内的我们正处在信息洼地,如若不主动去获取信息,我们的信息获取是相当相当闭塞的,所以一定要多利用各种工具,及时跟进各方面的信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3. 行动

做某些事意味着对事物的既存秩序产生一种影响。不论这个影响有多小,它却产生一有用的差异。每个人可经由“做某些事”,经由积极涉入世界的事物之中,而对此世界施展一些影响。当这类行动累积充分,世界的方向就注定要改变。
文中绝不止步于玄谈,绝不是一个任人傲娇封闭的象牙塔,我们所学习的古奥的语言、崇高的经典与优雅的艺术不是拿来当做高级的娱乐消遣行为的——否则文中不过是高级版的抖音罢了。请警惕在文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新消费主义。请记住,无论我们的想法如何,在文中,学习的本质是生命的修行,需要我们勇于自省、敢于放弃、猛于行动。我们需要的是实践性的**,是能够将在文中所学所得应用到实践上的自信与胆气。
因有价值的向往,方有追求实践的热情。在文中,你们的才能是彼此的共同财产,依托于这些才能和文中给予的资源,你们将有很大的实践与行动的空间,大的如招生、年会、访学、非洲季,小的如文中说、篁竹饴谈、经典会读、邪典会读,除此之外,你所关心的议题,女性、技术、环保、县中、非洲、NGO、宗教,等等,你也能借助文中的场域伸展你的触手。
也切记,行动的目的是为己,不是为了满足或者应付上面的任务,如果觉得没必要做,请直言,很多事情其实也是可以不做的。

4. 通向矛盾与怀疑之路——宽容

理想主义者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脚踏实地者必须要面对现实中的重重问题。而文中不同人的特质不同,有人果敢、决断,有人敏感、审慎,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相处做事常常会有摩擦生成。
这种摩擦可能影响某场活动的举办,可能影响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能影响一个人对于文中的态度,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判断。这都是在文中发生过的事情。毕竟在我们这个年级,没有人能像周老师那么如此包容和宽容。
但是,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社会是生来就比较宽容的,宽容一定是通过学习而来。
疏远、指责、批评,私下吐槽和抱怨,这些都是容易的事情,如何能做到包容,尊重,做到既坚持信念又自我怀疑的精神,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期待着身边都是这样的人:平等尊重他人,善于理性对话,在公共事务中能超越私己的利益与偏见、积极参与公共协商,必要的时候还能为公益而牺牲和奉献……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优秀的人又如何易得,我们无法要求别人,而只能从自己出发,让自己尽量做到这点。
除此之外,面对嘉宾、老师,乃至不同的文中校友,你的期望也可能会落空,会发现他们和你的预期如此不同,矛盾和怀疑是很容易自然而然地生成的。
但请不要抱着文中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之地,它不是让你脱离现实,而是让你在有兜底的前提下更真实地体会社会与现实的。

4. 不要想,而要看

文化**是很难抽象的,文中不是目的,亦非结果,文中是个过程,你们的文中当从你们自己开始去建构。
我想很坦诚地说一句,文中在某些方面注定会让你们失望。它自身也在经历转型,因此更需要你们的参与和建构。
从招生开始,各类活动,约谈,结业典礼以及刚刚我们的分享,都提供了不同的对于文中的认识给你们。对你们来说,这都是间接性的信息,都是预设。那么,你自己的文中呢?你们就那么简单地听从了我们给你的预设了吗?
我想告诫大家,请从此刻开始,请你们在听了那么多预设后摆脱这些种种预设,不要再多想,不要过多地拿现实中的与想象中的对照,文中是个流动的存在,请你亲自进来,去直接地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去行动,去对话,请你形成自己对文中的认知。
所以,请先不要过多地下价值判断和好坏比较,文中的各类活动,还请先积极地参与进来。
谢谢大家,感谢大家愿意听我这番啰嗦,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

吃肉夹馍时想到的……

吃肉夹馍时想到的……

杭州的火山般的盛夏消去,温度降下,于是我便从蜷缩在寝室苟全于空调下的状态转变成骑车两三公里出外觅食,晚风凉爽。
去的是店叫「老陕面馆」,店面宽敞明亮,分上下两层,厨房透亮,去的时候已是晚上九、十点,只一桌余夫妻对坐而餐,店员已在打扫,行动干净利落。店面所在街道似乎是城区为数不多余点街边凌乱气息的地方,餐饮店铺连绵,对街有水果店打折促销叫卖之声。桌上扫码点餐,我本是先吃了煲仔饭,但没吃够,便单点了一份白吉馍肉夹馍(馍也可以选潼关馍似乎)。等待时间略久,看大众点评,此店已开 18 年有余,想必应该正宗,刷手机。馍上来了,用袋子装着,然后置于一个铁盘子上,白馍,内夹切好的卤肉,肉汁喷香。很烫,烫着嘴浅咬了一口,馍口感焦脆,卤肉微咸,汁水很多,但很快被馍吸收,所以倒也不必能吃到和炸鸡一样那种爆汁感,只需慢慢品尝即可。没多久吃完肉夹馍,拍拍屁股走人。

一边骑着,一边想到了初中始转学回温州时候,一人往返学校和老家,路途绵长。从学校做三轮到瓯北码头,客车始发地,再坐碧莲/大若岩方向绿色城乡巴士往“上”走,然后快到家时喊一声,“麻烦前面路口停一下”。大致是初一还是初二,码头附近还有不少小摊小贩摆着。我生性好吃,便照例会去那逛逛,又因时间总感觉紧迫,便总挑方便快速的吃。于是我常去那家卖肉夹馍的小哥那买馍吃。小哥的摊车组装精巧,一边是一个炉壁,用来加热馍;一边是一锅卤肉,腾腾冒着热气,里面也有放着卤蛋;中间便是砧板,用来切肉。见人点了馍,就用钩子在锅里挑块肥瘦满足顾客要求的五花,轻落落放到砧板上,印象里是铛铛铛几下切成小块,其实听不到铛铛铛声音,因为肉实在煮的软糯,刀不过往下一放,便能把肉切开了。有时也会再加个卤蛋,也同样把蛋切成一段段,一同塞到馍里。如此的馍便饱满得不行。不过这样不够,还得最后往肉里面浇上一勺秘制卤汁,味才够。放到塑料袋里,袋口一转,便成了。顾客一手递钱,再一手接过馍,一单结束。小哥手上利落,嘴上也健谈,总能和人聊上几句。印象里的他总和陈佩斯的形象模糊在一起——天生带点滑稽感,也因此很让人亲和。第一年是相对艰难的一年,我一人独自归于家乡,时不时想念父母,但大多时候这想念也是隐没的。每周从学校里多彩喧闹的生活里一抽身,恍若身上的色彩也被带走了似的。寒冷的冬日,起雾朦胧黯淡,印象中是灰色的,坐城乡巴士回家,天色一路黑下来,车里也不开灯,只在停车下站时才会亮灯。我明明是归乡人,乡音熟识,但却总感觉自己如同异乡人,不懂得这城镇的构造,只知道从学校到码头的路,甚至也不甚熟悉,只是依靠三轮车直接到达罢了。然而似乎每周五/六去赶车路上都能遇见这个小哥,倒不失为一种慰藉。
早已经不太记得它什么味道了,毕竟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那边已无摊贩,小哥去向也一无所知。如今回想,却也还馋那一口馍吃。

又想到三一时初来杭州,烟雨江南,住在国大广场附近,同样有家肉夹馍店,那时点套餐,臊子面+肉夹馍,馍是新式馍,就是那种又脆又酥的,大概是老潼关馍?小店面,馍是放在一个编织篮子上来的,也还是很烫嘴,第一口咬到极为酥脆,肉汁充盈,印象深刻,因为从来没吃过这种肉夹馍,当然甚至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当然现在肯定没了(笑)。而后每次去国大附近,摄影或游玩,我总会想起这家馍店。

馍正宗与否?我不是很在意了。我可能也没那么想吃,不过是怀念罢。

情感困惑

一度觉得自己好像有点不配,但自己真的好像很幸运,可能是因为母亲身上承载的不幸是把我即将遭受的厄运都提前吸收了。
于是感伤,感伤一件太过幸福的事情。和前任以及前前任相处的时候,欢愉的日子似乎总是短暂的假象,更多的时候是不解、矛盾、争执、内耗,反思反思,甚至暴躁,思与行常常矛盾,小到吃饭、自习,大到观点的争执,对未来的选项。争执是必然会发生的,于是我相处的时候心中总有隐忧。于是我现在相处的时候也一样有隐忧。这简直顺心如意得不得了,各种玩耍虽然在我个人看来只是很朴素的选择(在我室友看来也是),兴致来了,便去耍乐,当然无需思考太多。简单的事情,在之前竟极为艰难才能完成。而如今看来,这些我曾经要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与压抑,并非纯然自己的问题。我是可以和一些轻松愉快地相处的。是可以存在她,在她面前只需要做自己就足够好了,不需要矫饰,也不需要后怕。
但这么越想,我越觉得感伤。我的感情的收缩和紧闭,比我想象的可能还要再深那么一些。但也许这次不是过犹不及的行为了。但是我真的能这么笃定么。越来越不笃定的生活,因为在这方面我纯然对自己愈发没有自信。我不再视所谓感情为拯救自己的事情,也早就不再幻想那个可以作为终身伴侣的她,甚至不再觉得自己适合谈恋爱,不再觉得自己想谈恋爱。我害怕自己那带刺的直接的一面,我害怕自己的黑暗的吸收的一面。可能我还是太执念了,我的喜欢就是要把自己的全部展现给对方的。而这种展现一旦让对方觉得受伤,那我可以说就会马上重新紧闭,且紧闭得更深。我现在还在犹豫,我还不敢真的重新打开。我害怕下一次的失望和伤害。这种伤害背后也同样是隔着窗户得不能直言的爱罢,是爱对方还是爱自己,却不能明辨了。
所以,这又是一次考验我的勇气、耐心和诚实的时机了。我多幸运,才能重新得到这种机会。

杂思

乱写一些话……

锐度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棱角的吧。形象来说,一个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也许就是独一无二的轮廓,某个古怪的形状。在想象中,我希望自比为一把剑,直截、明快、清晰、透彻、锐利。我有我的锐度,爱憎分明,表现其外,不加藏匿。
而我喜欢交的朋友,也都是这种,坦诚,有轮廓,有锐度,清晰透亮。
不知为啥,我最近遇到的人身上感受不到此般轮廓与锐度。我总感觉我遇到的是一个个把锐度收敛其中的标致圆形——平庸的优秀,没有态度的观点,自以为反抗的从众。大家似乎愉快聊着天,似乎友好交流表达,但总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俗媚浅薄。内容功利俗套,缺乏特别之处。这使我感到无聊,我丧失了倾听的兴趣,我打了个哈欠,然后戴上耳机,杜绝这些无用的信息。

差别

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我愈发感受到这种差别。我也感受到世界隐藏着的复杂、污秽和幽暗。对错被扭曲,呼声被消音,愤怒被感召,欲望被消泯,科学被政治化。而一切差别则因为分化的时间而无法被他者感知,人们活在自我的隔音室中,放大自我的呼声,而隔绝了他者——想象力不断消泯。
面对糟糕的世界人们缺乏想象力只不断抱怨,面对现实的荒诞不经人们却逆来顺受视而不见。
但现实接连发生的荒诞事情已经远超出人的想象力了。不正常的事情被不断正常化,接连的苦难不断刺激敏感的善良,不合理的物件被一个个嵌入日常,神经变得麻木,遗忘更加频繁,生活一切照常。
我们还知道差别么,我们还能共情他人的苦难么,我们还具有对世界的连结么?闭塞的五官迟早会让人迷失方向。

在地感

悬浮在楼宇中的阴暗室内,我失去了在地的感觉。阳光只浅浅地照到阳台,便蜷缩着不敢进来,明暗的感知全取决于桌前的一盏恒亮台灯。空气也消失了,大象第鸣般的风声在稀疏的夜晚偶尔来访,但更多时候不过是勤劳朴实的空调风扇操持着空气的进出。我恒定着悬浮着,一度我甚至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我在夜晚兴奋,我在白天困乏。我像被抽离了法则。
当我出门,我感到惊诧。蓝天白云,阳光水泥,风声人流。我脚踩在地上,落叶在周边,野猫蹲远处。
我需要风,我需要流动感,我需要跑步,我需要骑行,我需要精灵在耳边的低语。
我需要气味,我需要芬芳,我需要泡杯咖啡,我需要精灵在鼻腔中的抚摸。
我需要泥土,我需要光线,我需要看到闲云垂落,弯月倒钩,黄日盘坐。
我需要抽离恒定性,感知四季的律动与光阴的流转,他们是地球的心跳,是太阳的心跳。

以赛亚·柏林

  • 在我看来,对承认的渴望在当今海外已经变得比任何力量都要强大。它变化多端,以各种相互交叠、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个体和集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尽管如此,在所有“化身”中,它的特征是一致不变的。小国要求被承认为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权实体,与大国争平等,要求生存、发展、自由的权利,要求发言权。穷人于富人、犹太人于基督徒、黑人于白人、女人于男人、弱者于强者,都希望对方承认自己是完整的人——和对方平等的人。现代**集权国家里,少数派为权力和地位而工作和斗争,这在富裕社会里可以深切地,或许是最深切地感受到。在那里,阶级意识是获得承认的要求所采取的最具影响力的形式。比如在我自己的国家,这大概是我们的社会不满的最深根源。已经在英国及欧洲许多地方静悄悄发生的经济革命,已经解决了很多经济问题,提高了生活水平,在前所未闻的深度和广度上增加了经济进步和参与政治权力的机会。在我们时代相对公正的秩序下,压迫着今天西方年轻人想像力的不再是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或政治上的无能感,而是对自身社会地位的矛盾心态——怀疑自己身属何方,不知想要或应该属于哪里。简言之,他们因为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而苦恼。

杂碎记

最近翻木遥博客,受益匪浅。
把一些杂碎的想法收集到这个issue上面吧

计划组织一场咖啡品鉴会

#Todo

组织一场咖啡品鉴会

  • 需要准备的有:
    • 咖啡历史的相关了解
    • 冲泡咖啡的器具(磨豆器,手冲 V60,法压壶,摩卡壶,勺子,许多杯子)
    • 咖啡豆、挂耳和咖啡粉
  • 过程:
    1. 咖啡历史与精品咖啡文化
    2. 咖啡生产地介绍(云南,埃塞,哥伦比亚)
    3. 咖啡豆种介绍
    4. 咖啡烘焙有关只是
    5. 品鉴咖啡
      准备多种豆子和多个烘焙深度
      不同的处理法:日晒、水洗、蜜处理;特殊处理法(例如红酒发酵)
      浅烘:瑰夏
      耶加雪非、花魁、云南豆(铁皮卡 or 卡蒂姆)
      中烘
      深烘
      SOE 与拼配豆
      1. 体验磨豆
      2. 体验手冲、挂耳与法压壶的区别
        1. 也许可以搞 espresso 需要摩卡壶与热水器
      3. 品鉴不同风味咖啡,感受与风味描述的差异,描述自己感受
    6. 分享感受

微信被封一个月

意外之事,周五下午突然收到消息,说自己因为违反相关法律,被限制群聊及朋友圈功能。于是发现无法发群消息了,朋友圈也只能看,无法点赞、评论或者发表,再隔一天晚上发现群消息收也收不到了。也算好事,乐得清静。幸好私聊还能用,倒是影响不大,至于其他的嘛,我们转战discord了。
想了想,原因也许是因为自己在群里扯到了不明白播客,要么就是一天世界,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但是,仍然拒绝自我审查。要么不说,要么彻底坦诚地说。

不说不快

(差点忘记这里还有个博客了,回归一下)
不说不快。因为一件访学提异议的事情让我意识到文中没有和其他组织有实质上的差别,也没有掌握所谓更卓越的机制。这本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在文中的发生,让我诧异,我没有想到在文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管理、决策、组织等层面上,它曾经的优势在于非制度性(灵活性,个体的积极性)配上卓越的精神导师,而如今的劣势在于非制度性但缺失了卓越的精神导师。
各种私密的关系,各种私底下的沟通,而若不是在其中参与深度的人,全然无法感知这些变化,也无从知晓这些信息(当然曾经有周老师)。优势在这,劣势也在这。
未经世事的同学的做事在面对各种事务事情与各种矛盾争端时,我们真的做到了我们所信仰的,我们所摒弃厌恶的吗?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成功”,成为一句空谈。仍然是为了追求效率稳定而拒绝放权和耗时的商讨,仍然是羊群领着无知的小白羊。大多数小白羊依然是“搭便车”心理,决策的权力留给上面,自我的抉择全然放弃,但这样责任也由上面承担。这太符合**的现状了,我们是离不开这种文化的。
我们仍然怀抱着对于学术的引以为傲,对于学者的天生好感,而对于商政界人士的缺少好感。可是,他们是真正的做事和决策主体,而他们真的能把事情做得比我们好!我们难道不该向他们在这方面进行学习吗?
文中的的确确是在进行转型,它失去了最为重要的精神核心,而不得不依托制度化的转向来代偿性地弥补缺失,而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一定会丧失的。这些东西中,大概有我曾经最为珍视的东西。它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无何有之乡”,而退变为“失落之地”。新来的人有新的感受,但旧有的人,在不知不觉的比较中,失望感模模糊糊地增强。不过,也许它的本体从来也不是像我期待的那样,只不过我有幸在这里遇见更多有趣的人,而随着他们的淡去,它就不再是那样了。
不过,我们只是学生罢了,一切还有无限的可能。

第一篇文章

Less is more

前几日凑巧听到了@yihong0618的《ByteTalk》的播客,听说他用issue来作为博客,还用issue自动化几乎所有生活的数据。当时只是默默记下,不以为然。

这几日想法变得丰富了起来,许是杭州终于凉爽下来的缘故罢。又接连听到**「LESS IS MORE」** 的提法,于是在想,不妨也以github的issue作为写博客的地方。
记录随想,杂感,听的博客,或者瞎折腾的时候遇到的苦逼事情……

那么,便开始吧。

Recommend Projects

  • React photo React

    A declarativ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 Vue.js photo Vue.js

    🖖 Vue.js is a progressive, incrementally-adoptable JavaScript framework for building UI on the web.

  • Typescript photo Typescript

    TypeScript is a superset of JavaScript that compiles to clean JavaScript output.

  • TensorFlow photo TensorFlow

    An Open Source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veryone

  • Django photo Django

    The Web framework for perfectionists with deadlines.

  • D3 photo D3

    Bring data to life with SVG, Canvas and HTML. 📊📈🎉

Recommend Topics

  • javascript

    JavaScript (JS) is a lightweight interpre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first-class functions.

  • web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web. New door for the world.

  • server

    A server is a program made to process requests and deliver data to clients.

  •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is a way of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that allows a piece of software to respond intelligently.

  • Game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game, make everyone happy.

Recommend Org

  • Facebook photo Facebook

    We are working to build community through open source technology. NB: members must have two-factor auth.

  • Microsoft photo Microsoft

    Open source projects and samples from Microsoft.

  • Google photo Google

    Google ❤️ Open Source for everyone.

  • D3 photo D3

    Data-Driven Documents codes.